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教育事业的桥梁和纽带,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阵地。
中共南昌理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第一支部委员会是师生联合党支部,成立于2003年,是江西省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培育创建单位,现有党员39名,其中教师党员15人,其中正、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企业导师2人,学生党员24人。近年来,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执行校党委、学院党委决策部署,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配优配强工作队伍,通过建立“党建+”融合各项工作实际,将思政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贯穿于“三全育人”体系中。在党建和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在学生思想引领、专业教育、就业创业等工作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经验
聚焦有高度,强化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党支部着重增强政治功能,突出政治引领,与主题党日相结合,将政治学习和教育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制定周密的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等并让学习常态化,近年受疫情影响,集中学习不能保证,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小程序、使用公众号,运用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动学习,云党课、直播、视频、同步党课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学习,不断提高党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用好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正风肃纪教育等方式,让“红脸出汗”、“自我警醒”成为常态。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员本色。
聚焦有广度,强化组织引领,拓展工作覆盖。支部深入开展“一访、二联、三谈”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现状,积极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作贡献”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勇于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同时,进一步拓展党支部工作外延,积极运用大党建协同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党建与管理、服务、资助等深度融合的大党建工作格局,组织党员积极投身学院重大工作,更好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院形成了行动上支持、精神上鼓励、思想上关心、物质上帮助的党政共同推进的管理格局,逐渐营造出“党风正、校风清、教风纯、学风好”的良好育人环境。
聚焦有深度,强化目标引领,提升党建效能。一是坚持“党建+”理念,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党建+学科建设”,“党建+学科竞赛”,“党建+志愿服务”和“党建+实习就业”工作,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支部党建工作,进一步丰富支部工作内涵和工作深度,把党的工作做到师生中去;二是坚持标准化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改善硬件环境,提升软实力;三是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在扎实抓好理论武装的同时,鼓励并支持党员开展理论研究,深化学习效果,力求达到在学中研、在研中学的良性循环效果。通过系统性的育人措施和办法,使基层党建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
聚焦有温度,强化情感引领,坚持以生为本。对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切实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开展一系列“为特殊学生解忧助困”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等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支部党员心系家国,主动投身各地疫情防控,尽其所能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聚焦有亮度,强化示范引领,突出自身特色。支部在宿舍楼打造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成员的高校学生公寓“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网格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功能,使支部育人工作在组织与行政“双重管理”下不偏航、不走样,立足岗位、服务学生,持续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用心打造服务型党支部。积极推进品牌化建设,按照“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工作思路打造特色品牌。结合党支部实际,发挥组织优势。通过“五度”党建机制,积极推动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七个有力”成效彰显。
党建工作标志性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党建+导师制度”导学风,“党建+学科建设”领学风,“党建+兴趣小组”验学风,持续推进支部建设的OBE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效明显。
“党建+导师制度”的传帮带机制逐渐形成。把目标引导融入支部传帮带中,向支部系统传导压力,建立“支部成员+导师”的传帮带机制。协同联动教工党支部,发挥党员导师的先锋力量,对学生思想、工作、学习进行全面指导、全程帮带。例如,支部书记创新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办“微党课”“聚焦考研”等网络课堂,调动全体党员参与党史学习、主题教育、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习浪潮。支部组织委员依托学生社区一线工作优势,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学风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彰显支部成员“辐射效应”,进一步夯实支部党建工作基础。
“党建+学科建设”成果丰硕。通过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力和驱动力。2023年,《应用导学 锻工铸匠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被评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综合改革”项目获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支部党员教师所授的“网络组建与维护”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21年“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获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年来,支部党员教师在核心刊物、EI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3部,完成省级课题5项,教学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党建+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团队效果明显。兴趣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工作室培养模式。兴趣小组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运行8年,目前有四个专业方向:WEB前端方向、软件开发方向、单片机软硬结合方向,网络安全方向。将这种专业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党建+N”项目中去,就是利用党员的“旗帜”功能,充分发挥党员的率先垂范的作用,充分调动党员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达到党建服务教学的最终目标。2023全年度学生参赛获奖共计80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92项,省级奖项610项;获教育部规定84项赛事以内的奖项共计24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项,国家级二等奖14项,国家级三等奖40项,省级一等奖19项,省级二等奖80项,省级三等奖84项,省级优胜奖1项。这种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倒三角形”的创新培养模式(顶点支撑型)、惠及全体学生的创新培养体系,在“以点带面”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中共南昌理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第一支部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抓党建、谋思路、强凝聚、促发展”的工作理念,聚焦“有特色”“高质量”目标,着力培育打造一批“有内涵、有成效、有影响”的党建品牌。抓思想政治引领,拧紧“总开关”;抓制度创新,立稳“水平仪”;抓红色阵地,激发“强磁场”;抓党研融合,精挑“领头雁”;抓辐射示范,凝聚“正能量”。夯实基础抓基层,创新举措促提升,打通“最后一公里”,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郑重誓言转化为“努力奋进,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全力打造新时代学生工作新高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